热门搜索: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树脂,色谱分离树脂,粉末树脂,大孔吸附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发展的简况怎样
离子交换现象早在18世纪中期就为汤普森(Thompson)所发现。直至1935年亚当斯(Aclams)和霍姆斯(Holmes)研究合成了具有离子交换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即*yi批离子交换树脂——聚酚醛系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聚苯胺醛系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树脂的大发展主要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美国和英国一些公司成功地地合成了聚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开发了交换容量高、物理-化学稳定性好的其他聚苯乙烯系离子树脂,相继又开发了聚丙烯酸系阳离子树脂。20世纪60年代,离子交换树脂的发展又取得了重要突破,美国罗姆-哈斯公司(RohmanesHass)和德国拜耳公司(Bayer)合成了一系列物理结构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大孔结构离子交换树脂。这类树脂除具有普通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基团外,同时还有像无机和碳质吸附剂及催化剂那样的大孔型毛细孔结构,使离子交换树脂兼具了离子交换和吸附的功能,为离子交换树脂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
离子交换树脂和它的应用技术的发展一直是相互促进、互相依赖的。承受离子交换树脂的发展,树脂应用技术也在不断改善,开始是间歇式工艺,很快就发展到固定床工艺,20世纪60年代后逆流技术及连续式离子交换工艺,双层床技术等获得了很快的发展,这些新的应用技术和工艺的开发,使离子交换树脂在许多领域的应用更加有效的经济。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正以较大的兴趣,注意着热再生离子交换技术的发展。
大孔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凝胶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区别
凝胶型树脂的高分子骨架,在干燥的情况下内部没有毛细孔。它在吸水时润胀,在大分子链节间形成很微细的孔隙,通常称为显微孔(micro-pore)。湿润树脂的平均孔径为2~4nm(2×10-6 ~4×10-6mm)。离子交换树脂这类树脂较适合用于吸附无机离子,它们的直径较小,一般为0.3~0.6nm。这类树脂不能吸附大分子**物质,因后者的尺寸较大,如蛋白质分子直径为5~20nm,不能进入这类树脂的显微孔隙中。大孔树脂还有多种优点:耐溶胀,不易碎裂,耐氧化,耐磨损,耐热及耐温度变化,以及对**大分子物质较易吸附和交换,因而抗污染力强,并较容易再生。